踏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岩精神 十里长街网带你续写红色精神
如同其他江南老街一样,十里长街是婉约且精致的,但走着走着,你会发现另一种古朴与拙美。
妙智街上两边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,“古”味十足。书院、茶楼、古玩店、字画铺,淡青色的石板路,木格子的花窗,清雅的四合院,蓬勃生发的花草,让人心生愉悦。
路桥老街的产生,可追溯到东汉在这里设立邮亭的时代,迄今约有2000年历史。据宋朝的《嘉定赤城志》记载,东越钱王在这里开凿的官河。而原本以瓷器烧造和打鱼捕捞为生的人们就此抓住机遇,沿河设铺,枕河贸易,逐渐形成了一条沿河的商街。南宋赵构因其“路即桥、桥即路”,赐名“路桥”。乾隆年间,浙东沿海著名商埠——路桥成名。
“十里长街”起源于南宋,鼎盛于明清,是路桥商贸历史发展的见证物。它北起河西街,南到石曲街,包括七个街区,总长度在3公里以上,民间称为“十里长街”。 一直到今天,这条老街,依然完完整整地占据着这座城市的中央,由北向南纵贯整座城池。
说路桥,你可能马上会想起“吉利汽车”,想起“小商品市场”。没错,汽车产业、商贸业,以及多个专业市场,是“商都”路桥,生动而有活力的注释。这些,代表着路桥的现在。
说起路桥的过往,不得不提到十里长街。它从路桥的历史里走来,是商都的发源地。绵延数十里的老街,坐落在城市中央,傍流经全城的南官河而建。十里长街,在地图上的一个标识,在很多人心间,它是一种人生,是岁月铭刻在心间的记忆。
一个转身,你就可从路桥最繁华的银座街,转入时光停驻的老街,有河,有桥,历史晃动其间。
消失
渐行渐远的老行当
50多岁的徐桂花在老街开了一家锡器店,说起生意,一声叹息:“要转行了,做不下去了!”
生意越来越难做了,一方面是买的人越来越少。以前路桥人结婚,锡台、锡壶等锡器六件套是必需的,进洞房点蜡烛,喝交杯酒都要用上,但现在买的人越来越少。
另一个原因是做锡器越来越少。徐桂花介绍,老派手艺做锡器是纯手工的。一件锡器一般要经过剪、焊、锉、拷,再锉、刮、擦等10道左右工序。“很费时间,比如做一把锡壶,生手一天也做不好,老手也只能做两把。”而一把普通的锡壶,价格不到百元。
虽然现在有机器注模,但还有打磨抛光等不少手工程序,徐桂花说如今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四十开外的陆伟斌,在老街长大。在他的记忆里,老街最繁盛的时候,大街小巷各种商店有800多家,集市日摊位2000多个。每逢农历三、八是路桥老街的集市日,天还没亮,老街上的巷子里面,卖米、箩筐、蒲草、水果、海鲜、糕点的小商小贩们,挑担卖货的,逛街购物的摩肩接踵,把窄窄的街面挤得水泄不通。
只是随着城市的发展,集市已经取消。而随着时代的变迁,很多老行当也在消失,“那里原来有家做秤的,那里以前经常有个老头在那打爆米花,小时候,觉得像变魔术一样好玩。”只是这一些,只能在老照片上看到,只能存留在记忆里。
传承
姜汤面里的温暖
“路桥给我的记忆,就是繁华的批发市场。还有,就是童年小摊上几毛钱一盅的海螺蛳的鲜香。”老家在路桥的北京商人张先生说起故土,一脸深情。卖芝桥是他外公家族的发源地,他们曾经是一个殷实的商贾人家,只是家道中落之后迁徙到了山东,也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北方。
以老街为背景拍摄的电影《南官河边的女人》,张先生很认真地看了一遍。电影中的老街是灰色调的,很冷很清。在他的印象中,老街是带有暖暖的红色,“特别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,天边晚霞那一抹红黄。”还有就是冬日寒夜里,那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面,“吃得人满头冒汗,心中暖洋洋的。”
说起姜汤面,很多人想起椒江,其实,路桥人也特别喜欢吃姜汤面。味道最为正宗的姜汤面,多半出自老街。因此,路桥人说起姜汤面,非得说全它的名字:老街姜汤面。只要有“老街”这个金字招牌,不管店铺扩张到哪儿,熟悉的食客就会跟随而至。
周荷清的姜汤面馆就开在老街,65岁的她,一副心宽体胖、慈眉善目的样子。以她的店和经历为蓝本,排演的表演唱《路桥小吃姜汤面》,在全国第二届表演大赛中获一等奖,“我的店已经在老街开了39年,每天能卖几百碗。”
门道就在于面里的汤,是由手工熬制的姜汁调成。老街姜汤面的姜汁,先将姜切片晒干,再将姜片放入锅中,倒入适量的水,先旺火后温火,足足熬满两个小时,老姜那股独特的醇味才会完全显露出来。用周荷清的话来说:“这种味道,机器压榨出来的姜汁跟它比,差几条街呢。”面虽然是请人加工,但对工艺有特别的要求:比一般的面,要劲道得多。
早上五六点钟,忙到晚上一两点钟,周荷清说自己老了,身体受不了,儿子正慢慢接手店的经营。“到城里开店,开连锁店,都是他的事了。”
绽放
文化味让老街重生
老街的洪福堂国医国药馆,尚未踏进门槛,便被周边所见的景色魅惑住了:木长廊、飞檐雕瓦、小桥流水,这一切都仿佛把人一下子拽回了明清时期。
刚进门,就闻到一股药香扑鼻而来;循着香味抬头望去,门口侧边便是药品区,厚实的大木药柜上,各类常见中草药标识明确地分类摆放着;再细细打量店内环境,从整体装修用料到小小的灯饰、台布,无一不透着浓浓的古香。
“单单装修,我们就投了2000多万元,与其说我们开的是一家中药店,还不如说我们正在将中医做成一种文化。”执行馆长吴兆忠介绍,像中药古法炮制之类的传统手法在当今社会几近失传,但在馆里就专门设立了药品炮制室,有的中药就用古法炮制。
正是这种文化味,国医国药馆不仅成了人们看病的好去处,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,“经常有导游带着团队过来,最多一天我们接待了800多名游客。”
而在不远处的“梨园春”戏服店里,黄师傅正在定制“小青”的服饰,他是从安徽赶来的,“端午节马上要到了,团里要演出《盗仙草》,白蛇的服饰有了,青蛇的还没有,听人介绍,才找到这家店的。”
老板李少春正在忙着出货,白色绣花箭衣、弓、白色武生巾……江西徽剧团发来满满两大张订单。
这位来自绍兴的年轻人,在这里开店已经快10年了,专卖戏服,越剧、京剧,各种剧种都有。来买戏服的,也全国各地都有。问及为什么选择路桥,留在路桥,他笑了:“妻子是路桥人,我现在是路桥女婿。”老街成就了他的事业,也成就了他的爱情。
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,一百个人心中,有一百条不一样的老街。老街磨得发亮的石板路上,人来客往。坐在桥上,初夏的阳光有点晃眼,关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让人心神恍惚。南官河上有船驶过,水波随着微风荡漾开来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