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让“合法侵权”浇灭原始创新激情
2021年,中央第一份文件明确提出"打好转种业",强调"加强育种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","中央一号文件"的重要部署引起了社会特别是业界的广泛关注。
为了保持我们自己的饭碗,中央政府及时部署和打击种业,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粮食安全,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。
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,作为农业的"芯片",无论如何重视种业,对种子产业的全链条和各个环节的斗争,如种子资源的保护、育种和科研的关键问题、种子产业的市场管理等,都是十分重要的,而种子产业的原始创新又是关键和根本。
为什么要强调原创?因为育种行业的科研周期长,风险大,创新难度大,但容易剽窃成果。目前我国有7200多家特许种子企业,真正有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也不多,有的种子企业还没有投放市场,或者改良品种的特性略有改变,成为新品种的推广对象。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种子市场上出现鱼龙混血、虚假混乱等现象。
在种子市场上有这样一个例子:一家种子工业龙头企业开发的一个领先的水稻不育系被偷了十多年,被其他人用来非法改良杂交,结果原育种专家培育的品种还没有进入市场,侵吞者引进的非实质性改良品种已经抢占了市场的原始成果。
这种事情不是个案,以水稻育种为例,最初的创新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取得成效,窃取原有的创新成果,只需三、四年就能完成,商业价值几乎相等,受到法律和法规的保护,因此,许多种子公司以其他公司的标签出售种子,企业推出的品种,在市场上销售的有标签的143家公司。
这种"合法盗版"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,从企业层面来说,企业投入大量人力、财力、时间进行育种研究和开发,最终的新品种尚未投放市场,受到其他国家的合法侵犯,从长远来看,企业对研发的投入热情和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将大大降低。
从国家层面看,这些"合法盗版"已经影响了产业创新和研究开发的动力,种子产业的产业化、市场竞争极为不利,这一现象在整个产业中的持续蔓延将从根本上动摇种业发展的基础,影响国家现代种业的发展,成为"打赢种业之战"的桎梏。
如果每个人都去做山寨,那么最初的工作是从哪里来的呢?为种子行业打一场好战"从哪里开始?为了在种子产业上打一场好战,我们必须在创新的道路上摆脱这些"路障",清除这些看似合法的"克隆羊",避免"坏钱驱出好的"的出现,并始终保持原始创新的热情。
在这方面,有关部门要加强育种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,综合运用法律、行政、经济、技术、社会治理等手段,从审批、行政执法、司法保护、仲裁调解、行业自律、公民廉正等方面完善保护制度,加强协调,构建大型保护工作模式,有效制止和严厉打击种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。
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,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。当今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、合成生物学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和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,我们必须抓住机遇,打击种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,保护种业自主创新的热情,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,使我国的稻谷更加稳定、稳定。